延續2018年“供需平衡”的態勢,煤炭采選板塊穩步走過又一個半年。34家A股上市煤企日前已全部公布2019半年業績。記者統計發現,上半年營業總收入約為5044.75億元,六成以上企業的營業收入實現同比增長;凈利潤總額超過520億元,僅有*ST大洲、平莊能源及陜西黑貓出現虧損。
若將B股企業也算在內,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煤炭經濟研究院煤炭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邢雷告訴記者,上市煤企的總資產達到2.19萬億元,同比增長5.3%;營業總收入、利潤總額同比分別增長15.8%、4.7%。“總體來看,上市煤企的業績繼續保持穩定增長,行業處于健康發展狀態。”
市場供需平衡,業績整體“穩步小跑”
官方數據顯示,2019年1-6月,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697.3億元,同比增長3.6%。其中,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原煤產量累計完成17.6億噸,同比增長2.6%;全國鐵路發運煤炭12億噸,同比增長2.3%。利好之下,上市煤企的表現穩中有優。
以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參考,記者發現,90%的A股煤企在上半年實現盈利。其中,云煤能源、紅陽能源、平煤股份分別以同比增長2478%、172.7%、91.87%的表現,位列前三位。
除了盈利水平,債務狀況也有改善。邢雷表示,上市煤企負債總計為10940.1億元,資產負債率51.3%,數值處于合理區間。同時,流動比率、速動比率各為1.47、1.32,流動資產大于負債,說明行業具備短期償債能力。“綜合來看,上市煤企債務風險處在可控范圍之內。在保持穩定的基礎上,業績小幅提升。”
究其原因,邢雷認為,穩定主要源于上半年供求關系的平衡。“今年以來,煤價波動幅度非常小,環渤海煤炭價格指數從年初最低570元到最高時候的579元,波動幅度未超過1.6%,較為罕見。價格穩定,相應帶來穩定收益。”
多家分析機構還提出,隨著煤企加快釋放優質產能,一些中小煤礦、不合規煤礦被關停,加之部分新核準的煤礦陸續投產,共同推高優質煤炭供應。大型煤礦煤質好、成本低,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企業的效益提升。
“不過,煤炭行業的成本通常滯后于價格波動。價格目前已現滯漲,企業生產成本卻仍在延續上漲。“一位未具名的人士指出,隨著近年行業景氣度好轉,上市煤企大多提高員工待遇。而人工成本所占比重最大,其粘性值得注意。
兩級分化加劇,盈利能力總體偏弱
在表現整體平穩的背景下,記者同時發現,上市煤企兩級分化越來越明顯。
從成長情況看,包括兗州煤業、平煤股份、陜西煤業在內,近10家企業的營收增速超過20%。但同時,上半年仍有17家企業營業收入降低,平莊能源、鄭州煤電等5家企業,甚至出現10%以上的負增長,ST云維同比降幅高達51.6%。“由此說明,這些企業實現營業收入持續增長的前景并不樂觀。“邢雷稱。
從盈利情況看,中國神華、陜西煤業、兗州煤業、中煤能源及淮北礦業,依次排在凈利潤最高的前五位。邢雷指出,5家企業合計收益411.9億元,占上市煤企凈利潤總和的69.4%。其中,中國神華一家就占到40.9%,遠超占比9.9%的第二名。“這表示,其他上市煤炭盈利能力總體依然偏弱。特別像ST百花這樣的企業,現已連續兩年虧損,若再不能實現盈利,未來發展堪憂。”
對此,上述業內人士表示,煤企利潤好壞,首先取決于資源狀況。煤炭質量、可采儲量、開采難度等先天條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盈利水平。
“由于新產能獲得核準或投產,部分煤企的產量增速較高;在部分資源枯竭或地質條件較為復雜的地區,產、銷量多延續負增長態勢。”華金證券分析師楊立宏舉例表示,中煤能源的母杜柴登、納林河項目投產,蘭花科創的永勝煤業等整合礦井投產,大同煤業塔山礦股權比例增加等,均在不同程度上推動產銷增量。相比之下,產量下降的公司多是在后備資源不足省份。
弱市震蕩延續,下半年難現大起大落
結合現狀,邢雷預測認為,下半年煤炭采選板塊仍將延續穩定表現。換言之,在實現止跌的同時,整體業績也難以出現大幅度增長。
“宏觀經濟形勢穩定,進而帶動工業發展保持平穩。受大背景影響,行業出現明顯波動的可能性不大。同時,過去由于產能不足、需求突增,價格才會出現明顯上漲。現階段來看,除非出現嚴寒天氣等極端情況,有可能帶來一個相對小高峰,其他時候供需仍將保持相對平衡。“邢雷解釋稱。
這一說法,也得到上述業內人士的贊同。他表示,因下游用戶普遍采用“淡季補庫+高庫存”的策略,導致以往“淡季走弱、旺季走強”的行業規律,如今不再完全適用于煤炭市場。目前,港口及電廠煤炭庫存整體偏高,隨著迎峰度夏進入下半場,電廠日耗將從高位逐步回落。“短期內,供應不出現重大變化,動力煤市場隨之面臨高供應、高庫存的局面,由此需求轉弱、煤價承壓,預計難有較大漲幅。”
進一步縱觀總體情況,光大證券研究員王威稱,進入煤炭供給側改革的第4個年頭,今明兩年重心也逐步由“去總量”轉向“調結構”。從行業負債率、虧損企業比例等指標來看,行業整體仍未從根本上走出困境,控制債務風險與為實體經濟降成本的矛盾依然存在。
|